Search

今天是 #228紀念日,經典電影《#竊聽風暴》剛好這週重新上映,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別的國家如何正視歷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是 #228紀念日,經典電影《#竊聽風暴》剛好這週重新上映,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別的國家如何正視歷史傷痛、在影視作品中處理轉型正義的棘手議題。

無獨有偶,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短名單中,也有不少探討轉型正義的作品,像是處理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」(Srebrenica genocide)的🇧🇦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代表--《#QuoVadisAida?》。

另外還有透過事過境遷的加害者視角重新審視「瓜地馬拉屠殺事件」(The Guatemalan genocide)的🇬🇹瓜地馬拉代表《#LaLlorona》,以及同樣是從體制內的一名女性觀點,去看蘇聯政府屠殺示威民眾的「新切爾卡斯克慘案」(Novocherkassk massacre)的🇷🇺俄國代表黑白電影《#親愛的同志!》(Dear Comrades!)。

世界電影的趨勢在在告訴我們:過去不容遺忘,而應不斷傳頌。如同 Netflix 恐怖片《#異國陰宅》(His House,觸及🇸🇸南蘇丹戰亂與難民議題)所言:「過去的幽魂會永遠跟著你、與你同行。唯有敞開心擁抱他們、讓他們進入,才能開始好好面對自己」。

“Your ghosts follow you. They never leave. They live with you. It's when I let them in, I could start to face myself.”

再次推薦大家去看《竊聽風暴》,難以想像 15 年前的🇩🇪德國(僅是柏林圍牆倒塌的17年後),就有辦法拍出如此自省的電影,並建立完整的歷史檔案保護與解密制度。

以下轉貼聞天祥老師當年的影評節錄:

「雖說《竊聽風暴》很明顯站在認同的角度來看待男主角,但並不表示電影因此變得軟弱或容易。我們諷刺地看到這一切的始作俑者—把國家大義變成掩護個人權慾的文化部長,儘管做了見不得人的勾當,卻依然在東、西德合併的新國度裡,安然看著曾被他摧毀的靈魂所創作的戲劇。可見新秩序雖然提供了理想的藍圖,但人與政治的複雜,令正義公平不僅遲來,甚至從未來到。不過也由於他不以為意的厚臉皮,反而題點了劇作家主動去挖開塵封的記憶。…

台灣在解嚴後十年,曾因為政治風氣開放及國際影展歡迎,而有過一段重探歷史禁忌的潮流,但很快就陷溺在重複的風格與觀點,難以自拔;而新一代創作者或因志趣不投、或因市場考量,而顯然有著「#集體冷感」的症狀。當德國連續出現由年輕導演重探自身政治歷史、流暢生動卻又不失突出觀點的作品時,除了教觀眾驚豔之餘,未嘗不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的創作者借鏡之處!」

真心期待台灣這塊土地上,許多難以說出口的沈痛故事,有朝一日都能夠被述說、被聽見。願投資者、創作者、觀影者,都能不再冷感。

-

※ 延伸閱讀:

聞天祥老師《竊聽風暴》完整影評
http://www.swtwn.com/Edm/20070203.html

謝以萱老師導讀《Quo vadis, Aida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uby761116/posts/10221636211206616

樹懶電影評《親愛的同志!》
「黨」的信仰是如何幻滅的?評康查洛夫斯基《親愛的同志》
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120968/5024902


Tags:

About author
哈囉大家好,歡迎來到【丹眼看電影】,我就是那個丹。 原本此專頁的英文名要取作 "Dan Cinema",沒想到臉書上有個遙遠的陌生人,姓氏就叫做 Dancinema ,也因此這個網址就被註冊掉了。轉念一想,改以法文的 "Dans le Cinéma" 為名,意思是「在電影院之中」,好像也蠻有意境的,而且法文就是潮。 近幾年網路上厲害的影評寫手們早就多到數不清了,但我不想走太文青的路線,我沒有太多電影基礎知識或文筆訓練,我只想用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片的心得。另外就是仗著自己的一點語言能力優勢,以及宅宅的個性,每天都掛在國內外各大影視網站。與其自己獨享,不如將一些有趣的消息分享給大家。 我個人是比較專攻歐洲三大影展跟美國好萊塢的片,藝術片跟商業片都喜歡。至於國片、中國片、日韓片及東南亞等地區電影,我會努力攝取,但主力不會放在這邊。 總之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影迷影痴的舒適圈園地,邀請你一起加入。然後也希望不要三個月後這裡就雜草叢生。請大家多多指教,讓我們一起切磋討論、一起享受電影吧!
丹眼看電影,全心感受光影之美 電影評論|影壇消息|影展動態|獎季分析
View all posts